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近日,罗永浩与贾国龙之间的论战吸引了无数网民围观,这一过程,是关于预制菜的全民激辩,更把整个行业掀了个底朝天。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顾客认知的争议,同样也是一次对宴会餐饮行业信任与生存逻辑的拷问。
作为行业从业者,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场争论背后的消费者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的行业该如何应对这场即将到来的信任革命?
01
事件回顾!一场持续多日的“行业地震”
这场争议的起点是,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公开吐槽著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毙闯迳隙嗥教ㄈ人?,相关微博话题点击量突破2500万。
“西贝XIBEI”是西贝餐饮集团旗下主品牌,成立于2002年,最初起源于1988年内蒙古一家小吃店,总部位于北京,在全国拥有近四百家门店。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做出强硬回应,否认使用预制菜,并表示要起诉罗永浩。他还宣布从9月12日起开放全国所有门店后厨供消费者参观。
同一天,罗永浩回应称“准备好了”,并表示无论官司结果如何,这件事都会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相关立法做出贡献。他还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9月12日,西贝上线“罗永浩菜单”,包含罗永浩点过的所有菜品,并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多家媒体开始前往西贝门店参观直播。
晚间,罗永浩在多平台直播,展示媒体拍摄的西贝后厨冷冻食材(如保质期 18 个月的海鲈鱼、2 年的西兰花),强调 “不反对预制菜,但消费者应有知情权”。直播吸引超 10 万人观看。
9月13日,西贝发布了《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公布了13道菜品的制作过程。
同时,事件出现新转折。媒体报道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这为争论提供了国家标准层面的解决前景。
当晚,罗永浩发文宣布西贝预制菜事件告一段落,表示期待预制菜国家法规出台,随后停止密集发声。但后来贾国龙在行业群内的表态截图流出,其中有“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等内容。
9月14日,罗永浩在直播中斥责对方“不可救药”。他表示这件事无法揭过去了,并考虑起诉贾国龙。
15日中午,西贝官方发布致歉信,承认“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有差异”,承诺10月1日前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调整至门店现场,并缩短食材保质期。
随着双方不断空中喊话、网友热议加持,关于预制菜的纷争不断发酵。
不得不说,上述事件在行业内一直存有争议,双方的隔空论战再次把行业“欲说难辨”的问题再次拿到了桌面。
02
国家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鸿沟
事实上,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对“预制菜”定义的认知差异。
预制菜到底是什么?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通知》中明确,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此外,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此前,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通知》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
预制菜虽经过工业化预制,但仍属于菜肴范畴,消费者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剂,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更加符合消费者期待。
食品添加剂“非必要不添加”“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量”已经逐步成为行业共识。预制菜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后处理工艺,无使用防腐剂技术必要性。
不添加防腐剂符合预制菜风险管控要求。预制菜在生产、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有较高要求,应当加强全链条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不同类别预制菜应严格符合相应的冷冻冷藏等条件要求,以保障食品安全。
直播截图
但消费者认知显然遵循另一套逻辑。罗永浩在直播中质疑的“中央厨房半成品加热后上桌,和预制菜有什么本质区别”,道出了大众的朴素判断——只要不是现场制作的菜品都算预制菜。
03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重构信任
“使用预制菜”在宴会行业尤为敏感。消费者对宴会的期待远高于日常就餐,他们支付了更高的费用,期望获得相应价值的体验和服务。
当新人选择婚宴酒店时,他们期待的是厨师现场烹制的美食,而不是加热的预制菜。这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正是信任?;脑?。
从本质来说,这起事件是行业过去十年的“效率至上”模式,与当下消费者追求的“价值与体验”的正面碰撞。宴会餐饮行业的底层逻辑,正从高速扩张转到精耕细作。
对消费者来说,选择吃什么,更是一种价值交换和情感体验。当下,“质价比”成为新的消费核心诉求。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盲目买单,而是追求“合理价格下的品质最大化”。
西贝事件的问题正是在于此:当人均消费常年维持在100元以上,却在使用预制菜降本的同时,未同步调整定价逻辑,品牌信任度自然崩塌。这也是罗永浩在直播间反复强调的,我们并非反对预制菜,而是企业“用预制菜降本,却按现做菜定价”的逻辑,与当下的消费趋势背道而驰。
西贝门店
西贝事件给整个行业的最大启示是:透明化不是成本负担,而是信任投资。
每日经济新闻评论员的观点一针见血——“不反对预制菜,但要求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 正在成为一种共识。这“三化”也是宴会行业重构信任的核心路径。
01-标准化:破局认知错位的关键
没有标准,就意味着没有统一的语言和规则。这次风波中,罗永浩和贾国龙对“预制菜”各执一词,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对“预制菜”的观点也是鸡同鸭讲,本质是标准缺失导致的认知错位。唯有标准化才能解决认知错位,为行业设立准入门槛,推动劣质产品出清,告别野蛮生长,最终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企业堂堂正正经营。
02-透明化:重建信任的唯一桥梁
在“预制菜”的新起点,透明化是信任桥梁。没有透明,就没有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透明化是重建消费信任的唯一路径。此次预制菜风波中,企业的定义不透明、信息不透明,为消费者所诟病。
让消费者失望的并非预制菜本身,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接受被蒙在鼓里的“被选择”感。当“明示”成为法定义务,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才能真正落地,从而倒逼企业提升品质,最终推动行业从“不敢说”的遮掩走向“敢公开”的自信,信任也才能慢慢重建。
03-品质化:守住行业生命线
品质是宴会行业的根本,它直接决定了预制菜能否从“便捷果腹”的底层需求,升级为“愿意主动选择”的价值消费。这次风波本质是消费者“品质焦虑”的爆发。唯有把品质打造成核心竞争力,我们才能从“拼价格、拼场次”的低级竞争,升级到“拼体验、拼口碑”的高阶竞争,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餐桌与尊重。
对宴会餐饮企业而言,最终都要回归到“消费者价值”本身,不再只算“成本账”,更要算“信任账”,让消费者觉得“花的每一分钱都值得”。这才是行业重构底层逻辑的关键,也是穿越消费周期的根本所在。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