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来源:迈点(ID:meadin)
作者:木夕
“无需户口本,领证还能免费逛景区、住酒店。”
“不用跨越千山万水回家,领完证就能直奔景区拍婚纱?!?/span>
5月10日,中国婚姻登记新规正式落地,取消户口限制、推行“全国通办”的消息一出,社交媒体瞬间刷屏。
杭州淳安,来自河北的程序员张浩和四川女友仅用15分钟就领到了结婚证,而他们的下一站,是景区内的中式颁证仪式和蜜月旅拍——这场“零成本”的浪漫,正在催生万亿级新消费风口。
从“户籍捆绑”到“全国通办”的产业蝶变
政策推行首日,北京市婚姻登记预约量约1700对,其中涉及全国通办业务约900对;江苏共有1370对新人领证,其中237对为“全国通办”;上海共办理婚姻登记1673对,其中“全国通办”462对……
不少人特地选这个特殊的日子进行登记,为结婚赋予更大意义。与此同时,5月另两个谐音“我爱你”的日子——520、521也是办理婚姻登记的热门。浙里办预约结果显示浪漫杭城的婚姻登记处已经都被约满,无独有偶,苏州市婚姻登记处“520”和“521”的预约已经全部约满。
图源:浙里办
政策解绑不仅降低行政成本,更激活“登记+婚庆+旅拍”消费链,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迅速蔓延至文旅与酒店行业——景区型婚姻登记点出现“领证+旅拍+蜜月”一站式消费热潮,多地酒店婚宴预订周期提前至半年。
场景革命:景区变婚登处,酒店成颁证点
观察这些婚姻登记处,迈点发现,很多正被设置在景区之中。与此同时,也有城市的婚姻登记处因产品独特性成为游客的旅游打卡点之一,成为文旅消费新地标。
图片由AI生成
以江苏南京玄武区的婚姻登记处为例,玄武湖公园环洲风荷苑,以“园林+婚俗”为特色,设置了婚姻登记区、中式颁证区、现代仪式区、婚俗文化展示区和婚姻家庭辅导室等功能区域。
昆山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则被设置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亭林园中,并围绕“昆山三宝”将象征夫妻和好的并蒂莲、爱情忠贞的昆石、纯洁高贵的琼花与地方婚俗文化相结合,打造结婚登记网红打卡地。
江西吉安的吉州区将婚姻登记办证点设立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钓源古村”中,并创新推出了全国首个集婚恋交友、婚姻登记、爱情打卡、户外颁证、周年纪念等于一体的千年古村结婚办证颁证点——姻源堂,打造别具特色的婚姻登记+古村文化新品牌,让新人们既能感受千年香樟古村谧境、舒适的乡村环境,又能体验手写婚书、喝合欢酒等独具古村特色的庐陵婚俗文化。
而像庐山这种自带《庐山之恋》恋爱题材影视IP的景区早在2024年就通过改造升级庐山恋电影院,创新设立了“庐山恋”婚姻登记点,并建立了庐山爱情主题公园户外颁证基地。与之相配套,庐山风景区创建了“婚登文旅品牌”,以“庐山恋曲长廊”婚登新形式,通过集“观影、登记、颁证、体验、游览”为一体的独特体验,为新人的幸福加码。
杭州淳安更是创新推出“一心多点”婚恋文旅模式,将5A级景区婚姻登记中心与多个户外颁证基地有机串联,打造独具特色的爱情打卡胜地。
不止于景区,一直与婚旅行业密切相关的酒店也深度布局其中。
刚上个月,广州花园酒店成为越秀区民政局首个酒店户外结婚颁证点。而苏州南园宾馆香趣楼正成为江苏姑苏区十全街结婚登记点。迈点了解到,在该结婚登记点登记领证后,新人还可享受街拍婚照、园林婚宴等“一站式”专享福利。
在为新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一纸婚书变成“幸福产业链”的通行证,不仅有效推动了“婚姻+文旅” 的深度融合,更直接催生“领证地标”、城市情感IP品牌营销和婚旅融合全链条消费等文旅新场景。
未来图景:重构婚旅消费的“中国范式”
“全国通办”政策犹如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跨地域婚姻登记的大门,更撬动了婚旅产业的深层变革。这场变革中,行业底层逻辑正从单一的“流量争夺”转向更深层的“价值重构”——从“一次性消费”到“全生命周期运营”、从“地理竞争”到“文化竞争”、从“价格战”到“价值战”,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婚旅消费新范式正在浮现。
从“一次性消费”到“全生命周期运营”:婚旅服务的“长尾效应”
过去,婚旅消费往往局限于“领证+蜜月”的短期场景,而新政的落地催生了更立体的消费需求。新人从登记领证到金婚纪念,每个重要节点都可能成为旅宿企业的服务触点。
旅行登记结婚、纪念日旅行、亲子旅行、家庭游和银发侣行等,围绕这些节点,景区和酒店不仅可以推出定制化周年旅行套餐,将登记日、结婚纪念日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还能通过“宝宝周岁旅拍”“家庭主题婚典”服务,将新生儿诞生与家庭旅行深度融合,而针对当下热门的银发群体,为老年夫妻设计怀旧主题游览与仪式活动的“金婚银婚重温之旅”也备受市场青睐。
图片由AI生成
这种“全周期思维”打破了传统婚旅的时空限制,将单一的消费场景延展为贯穿人生阶段的持续性服务,推动婚旅产业从“事件驱动型”向“情感陪伴型”经济范式跃迁,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从“地理竞争”到“文化竞争”:婚俗IP的“在地化突围”
当“全国通办”消弭了地域门槛,婚旅市场的竞争焦点正从自然景观禀赋转向文化标识的深度挖掘。拥有独特婚俗传统的地区通过非遗活化、符号再造等策略实现“在地化突围”。
云南楚雄在彝族火把节期间推出“火塘婚礼”,新人需参与取火仪式、跳月狂欢、背新娘过火塘等核心环节,同步体验彝绣工坊的婚服纹样制作与火腿腌制技艺,形成“婚俗仪式+非遗手作+特色美食”的沉浸式消费链;东潍坊将国际风筝节IP与婚旅场景融合,开发风筝主题婚纱照拍摄、空中玻璃舞台婚礼等创新产品,配套风筝博物馆的鲁绣技艺教学与木版年画《连年有余》创作体验,使传统节庆转化为婚俗消费新场景……
婚旅目的地竞争已进入文化价值链深水区,仅靠自然风光难以构建壁垒,而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婚俗IP,才能形成“文化认同-情感共鸣-消费黏性”的良性循环。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仪式感经济的“溢价密码”
新消费背景下,消费者对婚旅产品的需求已超越性价比,转向对“独一无二”体验的追求。不少人开始选择在麦当劳、海底捞等地办婚礼。
这直接倒逼作为传统婚礼场地选择的酒店进行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不仅在婚宴上提供更灵活的配置和优质的服务,还整合多方资源,为新人提供一站式服务。以苏州某酒店为例,一方面携手婚旅机构推出“园林24节气婚典”,新人可选择春日海棠、秋日桂花的主题场景,另一方面为每场婚礼配备专属诗词顾问、非遗匠人现场创作,将个性化定制服务做到极致。
而在云南丽江,结合当地深厚的旅游资源,酒店已经开启了产业链深度整合,融入纳西族东巴文化、茶马古道徒步、鲜花庄园等资源,提供“登记-旅拍-度假-蜜月”一站式服务,直接推升客单价。
婚旅消费的本质是情感价值的传递,标准化的服务已经不具竞争力,而是需要将文化内涵、技术创意与人性化服务深度融合,才能突破价格战的窠臼,实现真正的价值跃升。
写在最后
当结婚登记从行政程序变为文旅产品,小证书正发挥大能量。从“领证通办”到“婚旅重构”,中国积极探索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碰撞的创新路径。这条路径的核心在于:以政策红利释放消费潜力,以文化差异构建竞争壁垒,以价值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而在这场“情感消费”的供给侧改革中,旅宿行业唯有跳出“场地租赁”的思维定式,转而构建“仪式感创造+情感价值传递+在地文化赋能”的新生态,方能真正抓住这波政策红利。正如一位新人所说:“我们选择的不仅是旅行婚姻登记的目的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span>
未来,随着Z世代成为婚旅消费主力,更具个性化、国际化、可持续性的“中国婚旅范式”,或将重塑全球婚俗产业的格局。而中国婚旅市场的竞争,注定属于那些能将一纸婚书转化为“美好生活解决方案”的先行者。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迈点;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